汽后市場的淘汰賽還在加速,越來越多的玩家被動或主動退出。
近期,AC汽車就一季度汽服門店的轉讓狀況進行調查:31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的門店轉讓數量為3859家,同比增長25%。全國汽服門店的轉讓總數為15470家,相較于2024年底的10655家,短短3個月增加了4815家。
可以說,舊一批門店尚未盤出,新一批門店又走向關張,“出局者”越來越多。關于生存的問題也已無法回避:飯碗越來越少,汽修人的出路在哪兒?
參考AC汽車《2025年汽服店用工現狀調研》的結果,“轉行”已成為汽修從業者討論的熱門詞。這正是目前“中工稀缺”的核心原因,大批中工認為汽修行業前景暗淡,付出與回報嚴重失衡,因而不惜沉沒成本,丟掉技術和手藝。
但就汽修人的轉行現狀來看,想要融入其他行業,也頗為艱難。無論是行業相關的汽配,還是另起爐灶做餐飲、物流等等,始終面對“老人把控資源,新人扎根艱難”的局面,“二八定律”的體現,甚至遠超汽修行業。
在這種矛盾糾結的環境中,越來越多的汽修人將目光投向“出海”。從歐美澳發達市場,到東南亞非洲新興市場,車后市場不及國內飽和,再加上模式相對簡單,對汽修人而言,似乎有不少機會。
01、海外謀生,環境更好?
去年9月,抖音用戶@旋風托馬斯的一條視頻收獲大量關注,其講述自己作為一名31歲的汽修工,用2年時間學習德語準備簽證,到德國工作生活的經歷。評論區內,大批汽修人表示傾佩,咨詢相關的準備事項。
就博主分享的內容來看,在德國從事汽修工作,相較于國內輕松不少。但總體收入比較固定,很少有向車主推薦項目,獲取業務提成的機會,發展空間有限,日常工作比較機械。
該博主表示,自己在國內從業十余年,選擇到德國工作,主要希望生活輕松一些。收入方面,在高稅收高福利的環境下,月薪在2500~3000歐元之間。工作時長是典型的“朝九晚五”,即使自己想加班多賺一點,工會也不會允許,大事小事杜絕“內卷”。
業務方面,事故車是主要產值來源,博主在視頻中指出,當地車輛的保養周期通常在20000公里或2年,車主對精品美容業務的需求也并不旺盛。相應的,在事故車維修中,配件基本是“應換盡換”,最夸張的情況下,一扇僅有凹陷的車門被直接丟棄。
事實上,類似情況在發達市場并不少見,在法國從事汽修工作的劉師傅告訴AC汽車,在人工成本日益高漲的背景下,常規配件直接更換,是最為劃算的選擇。
劉師傅在當地工作已有3年多的時間,目前正嘗試將不影響正常使用的“微損”配件,出售至非洲地區賺取差價。據其估算,這類“外快”的毛利通常在30%以上。
此外,劉師傅認為,歐洲汽修技師當中,熟悉鈑金業務的人員缺口極大。對于車門凹陷,車漆磨損等常規損傷,一個面的鈑金報價通常在100~120歐元之間。也正是因此,從去年年初開始,到歐洲工作的中國汽修工中,鈑噴技師占比70%左右。
在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國內汽修人的施展空間更大,僅在技術層面,便有“降維打擊”的優勢。
在坦桑尼亞從事汽修的阿志,向AC汽車介紹稱,自己在國內練好了“基本功”,從4S店技師一直做到售后主管,后來和朋友一起開店,自己也是負責技術面。2022年門店經營不善關門,索性來到非洲,在華人開設的汽修廠擔任技術主管,承接當地中國企業及公務部門的維修需求。
阿志表示,雖然身在坦桑尼亞,但工作環境中有相當比例是自己的同胞,自己能夠安心不少。再加上當地基本都是豐田等保有量龐大的車型,偶爾有BBA等豪華車型,維修指導的技術壓力并不大,每月6000美元的薪資,在當地簡直成為“人上人”。
不過,阿志最擔心的,是自己的安全和健康問題,當地治安和衛生條件差的狀況并非短期就能解決。全年炎熱的氣候,導致瘧疾等傳染疾病頻發,僅是喝水就需十分謹慎。再加上屢有盜搶事件,阿志不得不配備一名助手,承擔保護職責。
相較于阿志,在馬來西亞修車的李工,表示日子過得相當舒服。2023年其離開廣東某奔馳4S店,準備到豪華車專修門店強化自己的專業。但2024年1月,李工看到AC汽車在東南亞探店的視頻,了解到當地技術人才短缺,動了出海的心思。
按照李工的規劃,在馬來西亞發展的最終目標是開店,但發展一年多來,李工卻逐漸放下這一“宏偉”愿景。一來是李工作為難得的技術人才,在當地的收入十分可觀。二來是李工開始“沉溺”于當地閑適的生活狀態,尤其在談了當地女朋友之后,開始追求“小富即安”。
對于自己前后的變化,李工總結認為,出海發展在獲取經濟報酬的價差之外,更大的意義在于換一種生活狀態。類似于去德國發展的@旋風托馬斯,工作生活的平衡是最根本的追求,作為普通人,需要認清“大富大貴”背后的艱難。
02、海外開店,賺錢簡單?
國內汽后市場“包羅萬象”。類似于歐美發達市場,高標準高產值的門店并不少見,如同東南亞新興市場,原始簡單的修車鋪也并非少數,更何況居于中間地帶的普通門店。
換句話說,國內區域經濟較大的梯度差異,造就了汽后門店包羅萬象的局面。市場廣闊,模式眾多,也催生出大小巨頭們“跑馬圈地”,瘋狂內卷的現狀。總體上看,國內汽服門店的業務能力并不遜色于發達市場,且在國內錯綜復雜環境的熏陶下,老板們可謂見多識廣。
所以,汽修人在海外開店,有沒有搞頭?
南京一位曹姓汽修老板,化名Sam,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開出一家修車廠。當地人口并不密集,房租成本較低,Sam規劃出四個工位,在2020年正式啟動經營。
人員配置上,Sam從國內帶去一位合作多年大工,又在當地招募了一位年長技師,主營業務是車輛的快修保養,閑暇時與二手車商合作,負責車輛翻新整備。用Sam的話來說,“一個大村子,餓不死,也肯定發不了財”。
就2024年的狀況來看,Sam剔除掉房租、稅金、員工工資等成本之后,凈收入18萬澳元,折合人民幣84萬,相較于2023年,利潤增長了近8%。
Sam認為,這一水平雖不及當年國內,但在澳洲已經夠用,何況自己并不擅長經營,倘若在國內,必然卷不過其他同行。4年時間基本站穩腳跟,Sam對接下來的業務拓展也頗有信心,二手車整備的技術口碑已經形成,接下來或許可以切入事故車維修。
同在澳洲開修理廠的大華認為,Sam所在的昆士蘭州決定了他的發展上限,自己所在的維多利亞州,有著更多的發展機會。
大華19歲時,也就是2018年來到澳洲,最初在豐田4S店擔任技師,2021年跳槽至當地豪華品牌修理廠,2024年開自己的門店。
大華介紹,自己最初在豐田4S店時,時薪為22澳元,一周工作40小時,月收入剔除稅金之后約為3000澳元,換算人民幣約為14000元。2021年在4S店拿到3級資格證,時薪漲至32澳元,月收入漲至5000余澳元,提出稅金后約4200澳元,約合人民幣2萬元。
跳槽至修理廠后,大華的收入開始快速增長,因技術能力出眾,時薪定級45澳元,周六偶有加班,月收入約9000澳元。大華發揚了國人艱苦樸素的作風,快速攢足開店資金,于墨爾本開出一家圍繞豪華品牌的綜合服務門店,主營保養、機修業務,附帶改裝貼膜業務。
事實上,大華在自己開店之后,發揚了“內卷”的精神。因行業普遍招工困難,從機修到貼膜,大華一人基本頂起了多個崗位的空缺,加班堪稱拼命。但也正是這種“魄力”,大華汽修店自2024年2月開業以來,累計營收已達51萬澳元,凈利潤約32萬澳元,折合人民幣約150萬,發展勢頭強勁。
可以說,在理論難度最高的發達市場,來自國內的汽修人并未出現明顯的水土不服。在資源相對匱乏的市場中,磨練出來的“狠勁”,成為立足海外的脊梁。
類似的,在中亞市場,伴隨著新能源車出口量的大增,前去開店的汽修人也展現出格外的韌勁。
本在寧夏銀川開店的李老板,2023年發覺了中亞新能源汽車的火熱。當地富人群體對于、等國產品牌的狂熱追捧,形成了一片精英消費市場,同時也形成了售后空白。
考慮到能夠“賺富人的零花錢”,李老板動力十足,在比什凱克開出了一家主打新能源維修的門店,在與“倒爺”們合作的同時,也搭線當地汽車經銷商的售后資源。李老板喊出的口號是,“別人修不了的,我修;別人不想修的,我也修”,很快聚攏起當地的“精英門檻”,即比亞迪車主。
就業務量來看,當地比亞迪等新能源車的檢測保養,帶來的利潤比較有限,但在傳統汽修,即燃油車相關的業務上,李老板找到了自己的心得。一方面是多年來積累的霸道、陸巡等硬派越野車維修的經驗,成為當地為數不多具備精修能力的修理廠。另一方面是背靠國內尤為豐富的配件渠道,維修服務可謂“質優價廉”。
也正是因此,李老板當地市場的發展,逐漸擺脫了新能源車銷售波動等政策環境的影響,依靠自身的服務風格,形成鮮明的招牌。
寫在最后
國內汽修人才眾多,在相當的基數下,類似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見。從這批率先出海的汽修人身上,我們也看到了國內汽后市場縱深發展的積淀,以及創新變革的前沿。
汽車媒體人陳震在2021年,曾對美國華人經營的一些汽修廠進行探訪,驚呼汽后盛產“隱形富豪”。誠然,在透明度較低,且不完全競爭的汽后市場,造富神話也來的更加粗暴直白。
不過,在這些成功案例背后,我們也應該看到出海過程的艱難。以創業開店來說,當地法律、用工環境、市場需求等必要條件,對長居國內的汽修人來說,基本是大片盲區。
就相對簡單的“出國工作”,困難與風險也可謂重重。文初前往德國工作的@旋風托馬斯,在尋找中介辦理簽證的過程中就失敗了3次,從尋找雇主,到語言考核,再到家人支持,背后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頗多。
而真正具有決定性的是勇氣,且不說在新環境“從頭再來”的氣魄,或是背井離鄉的隱忍,僅是“關關難過關關過”的樂觀,就已經成為出海淘金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