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AI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先行者,上海正通過政策創新、資源整合與技術應用,構建“科技向善”的教育共同體新范式。
4月19日,由上海市婦聯、上海社科院等主辦的2025年第十二屆上海市家庭教育大講壇暨“標準化家長學校建設”(上海)啟動儀式在上海青浦區世外學校舉行。本文圖片均為 世外幼教供圖
4月19日,2025年第十二屆上海市家庭教育大講壇暨“標準化家長學校建設”(上海)啟動儀式在上海青浦區世外學校舉行,上海首批 “標準化家長學校建設”試點學校正式出爐。本次活動由上海市婦聯、上海社科院等主辦。
上海首批 “標準化家長學校建設”試點學校正式出爐
上海首批“標準化家長學校”試點單位共33家,包括上海世外教育集團、上海世外兒童早期發展中心、上海青浦區世外幼兒園、上海青浦區世外學校、上海嘉定區世外學校、上海寶山區世外學校、上海金山區世外學校、上海世外教育附屬虹口區歐陽學校、上海世外教育附屬徐和路幼兒園、中國福利會少年宮、上海市復興實驗中學等,涵蓋幼兒園至高中各學段及社會機構,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會首席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雄被聘為“標準化家長學校建設”全國專家組長。
“家校社共育既是路徑也是目標。標準化家長學校的建設,是推動家庭教育科學化、專業化、系統化的里程碑,更是打造良好教育生態,實現教育強國的必由之路。”上海世外教育集團總裁徐儉介紹,面向未來,上海世外教育集團將持續成為家校社協同共育的實踐者、承諾者和引領者,將在三個領域深化實踐:一是持續放大AI等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價值,實現科技賦能;二是打通集團內外的家校社多維資源,實現美好教育生態共建;三是讓優質的教育服務輻射全國更多的校區、園區,實現教育普惠。
AI 時代,該如何做教師、如何當家長、又該如何對待孩子?在主旨演講環節,幾位專家對此進行了深入剖析。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認為,人工智能帶來的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教育思維的重構。教師應聚焦"思想素養"而非單純知識傳授,“想象力才是人類最后的護城河。"謝維和強調,想象力是人與AI的唯一競爭優勢。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會首席專家楊雄提出“先AI化,再去AI味”的學習策略,在他看來,不會用AI的學生可能成為“思維水泥”,善用AI者將開啟認知升維。智能時代的生存法則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家長需幫助孩子建立正確價值觀并對抗算法偏見,既有專業深度,又有跨界整合的AI協同能力的人才是未來所需。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康麗穎表示,家長需從“監督者”升級為“教育合伙人”,構建“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涯教育”三維體系,她認為最好的家校溝通模板是事實核查+情感支持+方案共商,“教育不是劇場內卷,我們應該約定全體坐下,而非被迫站立觀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