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在3月迎來了小陽春。4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5年年3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
數據顯示,3月份住房市場成交活躍度提升,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有24個,比上月增加6個;二手住宅環比上漲的城市有10個,比上月增加7個。
克而瑞數據顯示,3 月,百強房企實現銷售操盤金額 3175.7 億元,環比增長 68.8%。這一數據看似亮眼,實則存在明顯的季節性因素 ——2 月受春節假期影響基數較低,3 月作為傳統銷售旺季,環比反彈符合市場規律。
但若拉長時間維度,同比數據更能反映市場真實走向:3 月銷售額同比下降 11.4%。從累計數據看,1-3 月百強房企累計銷售額 7333 億元,同比降幅收窄至 5.9%,較去年同期 20% 的降幅確有改善,但依然未能扭轉同比下跌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百強房企的銷售主力集中在新房市場。新房作為樓市的 “風向標”,其數據變化直接反映市場信心。今年同期新房市場已處于深度調整期,3月新房銷售額同比仍下降,意味著今年的 “小陽春” 成色不足。
業內人士指出:“3 月環比增長是短期修復,同比下降才是中長期趨勢的延續。” 這種 “修復性反彈” 并未改變樓市整體承壓的格局,尤其是民營房企占比下降,國有房企和央企成為銷售主力,折射出市場主體結構的深刻變化。
數據表面的 “回暖” 背后,是嚴重的區域分化。
中指研究院監測的 30 個重點城市數據顯示,3 月成交規模 1213 萬平方米,同比微增 3%,一季度累計增長 6%。其中,一線城市表現突出,3 月新房銷量環比近乎翻倍,同比增長 8%,一季度累計增幅達 22%。
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核心城市土地市場熱度回升,優質地塊頻出 “地王”,改善型需求集中釋放,形成局部繁榮。
然而,頭部城市的 “小陽春” 難以掩蓋三四線城市的低迷。
據克而瑞分析,三四線城市新房銷量同比下降 15%,部分城市庫存去化周期超過 24 個月,房價環比持續陰跌。這種分化本質上是資源集聚效應的體現:核心城市憑借經濟活力、人口流入、優質公共服務,吸引高收入群體和改善型需求。
而三四線城市受制于產業基礎薄弱、人口外流,即使出臺購房補貼、降低首付比例等政策,市場反應依然平淡。例如,無錫推出 “馬拉松買房打折”、義烏給予多孩家庭購房補貼、呼和浩特放寬限購,此類 “花式救市” 政策的背后,正是三四線城市試圖打破僵局的無奈。
“2025無錫馬拉松”圓滿結束,共有約2.1萬人完賽,完賽者可以獲得8萬元的購房補貼
這種解讀主要源于三個層面的驅動因素:核心地塊集中供應拉高市場預期,多地推出優質地塊,如北京四環內、蘇州容積率 1.3 以下的低密地塊,吸引開發商打造高端項目,這類產品定位精準對接高收入群體,短期內提升區域房價,但無法代表整體市場。
改善型需求階段性釋放,隨著疫情影響消退,積累的改善型需求集中爆發,2025 年一季度,144 平方米以上大戶型成交占比提升至 35%,較去年同期增長 12 個百分點,杭州、深圳等地豪宅市場熱銷,本質是高凈值人群的資產配置選擇,與普通住宅市場關聯度較低。
政策傳導的結構性差異,各地因城施策效果分化,核心城市政策微調直接刺激需求,而三四線城市政策邊際效應遞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3 月 70 個大中城市中,新房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僅 25 個,且集中在一線和強二線,三線城市環比上漲率不足 5%,政策紅利呈現 “圈層化” 特征。
面對復雜的市場數據,需要樹立三個基本認知。
分化是長期趨勢,而非短期波動,中國樓市已從 “普漲時代” 轉入 “梯度發展階段”,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報告,2030 年前,人口持續向 20 個左右核心城市集聚,這些城市將承載 60% 的城鎮化增量,這意味著頭部城市與三四線城市的 “馬太效應” 將長期存在。
新房市場的 “高端化” 不代表整體健康,當前新房市場的 “繁榮” 建立在產品結構調整之上,70 90 政策放寬后,開發商傾向于建設高溢價的改善型產品,導致剛需房源供給不足,這種 “選擇性開發” 雖然短期提升利潤率,但加劇了住房市場的階層分化。
購房者需結合自身城市能級、人口趨勢、產業前景綜合決策,避免被碎片化信息裹挾。 25年,樓市將呈現 “政策精準滴灌、市場深度分化、產品加速迭代” 的特征。
政策層面,核心城市或將進一步優化限購、限貸政策,三四線城市則聚焦保障房建設和城中村改造,形成 “高端市場市場化、剛需市場保障化” 的雙軌體系;
市場層面,頭部城市新房市場將維持 “小陽春” 與 “淺調整” 交替,三四線城市繼續筑底,二手房市場分化加劇,核心城區優質次新房仍具韌性,遠郊老破小面臨 “富人看不上、窮人買不起” 的尷尬境地;
消費層面,購房者需摒棄 “閉著眼買房” 的慣性思維,對于剛需群體,優先選擇人口流入持續、產業基礎扎實的城市,避免盲目追逐 “地王” 概念,對于改善群體,需考量產品迭代速度,警惕 “偽豪宅” 陷阱,十年房齡的 “高端盤” 可能因物業管理、戶型過時等問題淪為 “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