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都形成一個慣例了,只要上臺必談智駕,談智駕必談AI,包括我在內。”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簡稱中汽中心)資深首席專家、總師辦副主任黃永和自嘲道。
這位文學學士、經濟學碩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在4月17日舉行的2025汽車技術領袖論壇深圳站上補充:“我本來不想講這個,后來他們(主辦方)說必須得講一點。這已經形成了一個風氣了。”
正是基于這樣智駕現象與智駕卷,這位曾任中汽中心中國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產業軟科學研究的資深專家向某位領導建議:是該(給智駕以及智能網聯汽車)降溫了。
在談及智駕以及智能網聯汽車時,黃永和說,“我們要規范相應的企業宣傳用語,應該采取漸進式的發展戰略,很多技術還不成熟,不能搞大躍進。”
在上述由來自政府、汽車及產業鏈企業、行業機構、人因領域高校院所的300余位嘉賓參加的“智駕無界 鏈動全球”主題論壇上,黃永和演講的題目叫《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這一報告是此前他在日本連續的三次演講材料。
“前兩天我和一個朋友交流,最近出了很多事件,包括(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之后。”對于在深圳的這次演講,黃永和顯得小心翼翼,“原來是不想講智能駕駛,但如果一點不講好像和大會主題不太貼切,所以今天簡單跟大家講一下。”
黃永和介紹,從全球的情況看,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突破20%的關鍵節點,產業已經進入了快速的發展期,雖然歐洲、美國市場在下降,但以中國為主包括東南亞的數據在上升。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是1915萬輛,同比增長26%,全球市場滲透率達到21.6%。全球新能源汽車的區域發展格局比較穩定,2024年前十國家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是1700萬輛,全球占比達到89%,市場集中度非常高。東亞、歐盟、北美區域格局相對穩定,但東盟和南美等新興市場正在快速崛起,其中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286萬輛,全球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了67%。
全球前20名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中有11家是中國品牌,分別是比亞迪、五菱、長安、理想、廣汽、問界、奇瑞、零跑、銀河、東風、極氪,累計銷量801萬輛,全球占比集中度接近42%。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國內市場1286萬輛,同比增長35%,滲透率達到40.9%。乘用車滲透率連續三個月超過50%。到2024年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保有量超過3140萬輛,乘用車市場集中度更是非常高。
黃永和觀察,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模式基本上可以分為漸進式和跨越式,包括傳統企業主要是采用漸進式的發展,研發路徑主要是從L2向L3和L4,新型跨界企業采取跨越式發展策略來搶占發展機遇。
“這次在日本很多老的研究人員說你們中國到底采取什么方式——比如跨界?我說人家直接到L4了。我今天早晨專門體驗了一下,就是L4。這和傳統車汽車還是不一樣的。”黃永和說。
關于智能網聯汽車的滲透率,如果按L2算,2021年是23.5%,2024年L2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57.3%。
根據工信部數據,2024年1-6月份乘用車L2級新車滲透率達到55.7%,其中具備領航輔助駕駛的新車滲透率11%。相關數據顯示,新能源乘用車的駕駛輔助功能滲透率遠遠高于燃油車。
黃永和預計,到2030年,L2裝車率將達到70%-80%,L3級裝車率最高不會超過10%。“最近很多專家對這個預測得非常高,甚至L3能達到30%-40%,我認為不太可能,因為我們面臨很多法律問題沒有解決,包括道交法,道交法不是主要問題,是侵權責任法。大家可能都沒有關注到這個問題,侵權責任法如果不修改,智駕包括自動駕駛上路是很難的。到2030年,我們預計L4仍然將停留在示范階段。”
談及中國電機和電控的產業發展格局,黃永和說,電機、電控企業具有非常強的全球競爭力,包括比亞迪發布了“十二合一”,東風去年發布了“十合一”電機,包括小米、華為,特別是在技術指標方面,比如轉速、功率密度、效率等方面,我國的電動汽車指標在世界上都是比較領先的。
“這次在日本我們也發現一個問題,日本一個大公司說他們也開發了三合一電機,但大概量產在2027年。很多人問中國為什么發展這么快,我說我們的市場非常龐大,我們的產品出來后立刻就能裝車,特別是電機。日本開發三四年了現在還屬于樣機階段,真正要量產還要到2027年,這個太慢了!”黃永和跟日本這家大公司說,這跟中國企業很難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