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天津“迪空間”正式開館,這不僅是一家新能源汽車科普館的啟用,更是一次產業與城市、企業與社會、科技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嘗試。從場館面積、功能規劃到社會影響力,天津迪空間都遠超傳統展廳的范疇,它像一塊被精準安置的“拼圖”,以寓教于樂助推科普為出發點,填補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中長期缺位的一塊——公眾科普和教育傳播。
從展廳到“場域”:迪空間的戰略轉型
比亞迪過去二十年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技術自研和垂直整合能力。而今天,它選擇用一座沉浸式的“新能源汽車科普館”,來向大眾講述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不是一次單純的品牌展示,而是一次企業理念的外化、產業使命的體現。
不同于傳統的4S展廳,迪空間不僅展出產品,更關注背后的科技邏輯與價值理念。無論是“技術魚池”的理念輸出,還是“感官實驗室”的多維體驗,都說明比亞迪正試圖構建一種長期連接用戶的場域關系。這種連接不再是銷售導向,而是認知主導,屬于新能源汽車品牌從“賣產品”向“賣思想”轉型的典型案例。
比亞迪為何要重金打造迪空間?
答案是:長期主義的品牌建設,以及行業話語權的爭奪。
作為全球銷量第一的新能源車企,比亞迪清楚,真正能決定品牌上限的,不只是技術、價格和服務,更是其是否能成為用戶心中的“信仰制造者”。在傳統車企品牌逐步轉型、新勢力紛紛崛起的背景下,誰能定義新能源汽車的“公共認知”,誰就擁有行業未來的解釋權。
迪空間的出現,是比亞迪從“制造領先者”轉向“認知引領者”的一次躍遷。而天津這一節點,則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教育資源和工業基礎,被賦予了戰略級的“橋頭堡”角色。
重新塑造“汽車+教育”的新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迪空間的用戶不僅是購車者,更是未來的工程師、設計師、科學愛好者。尤其是孩子們,在這座13000㎡的空間里,可以“觸摸”汽車設計之美、“聽見”品牌的聲音、“嗅到”技術的香氣。比亞迪用一種更富人文色彩的方式,讓冰冷的工程技術變得親切、可感,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正在重新定義“汽車+教育”的融合邊界。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過渡的當下,亟需一套“軟實力體系”與硬件實力并駕齊驅。迪空間的建立,恰恰是這種軟實力體系的一部分。它讓汽車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表達,甚至是教育內容的“容器”。
結語:迪空間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從迪空間可以看到,比亞迪正在用“非車”的方式做汽車,用“跨界”的思維做產業。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邁入深水區的階段,比亞迪通過迪空間提出一個重要命題:技術領先固然重要,但如何“讓大眾理解并信任技術”,才是最終通向未來的橋梁。
天津的迪空間或許只是起點,未來或許還會有更多“迪空間”在中國甚至全球落地,它們將共同構成比亞迪新時代的“文化矩陣”與“技術傳聲器”。對于整個行業而言,這是一場關于“科技認知權”的新競賽,而比亞迪,已率先吹響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