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爭奇斗艷,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 吳瞬/攝
4月17日,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以下簡稱“廣交會”)進入第三天,在本屆廣交會上,人氣最為爆棚的展區莫過于今年新設的服務機器人專區,幾乎每一家機器人公司展臺前都聚集了大量外國人,不斷驚呼“Amazing(太神奇了)”!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參展本屆廣交會的機器人公司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齊全,不僅有各類功能性的服務機器人,還有眾多令人驚艷的人形機器人。其中,不少功能性的服務機器人早已遠銷全球各地。
功能性機器人廣受市場歡迎
據了解,近年來,智能化的產品不僅是外貿增長的新亮點,也是中國企業努力轉型的新動能。廣交會積極順應這一潮流,大力支持相關企業和產品參展。據統計,本屆廣交會智能化相關展區、專區參展企業數量超1100家,現場展示智能產品32萬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廣交會首次設立服務機器人專區,吸引46家具有行業代表性的企業參展,將帶來包括具身機器人、商用服務機器人、教育娛樂機器人等在內的各類型產品,集中展示我國服務機器人最新發展成果和上下游產業鏈情況。
在本屆廣交會上,不少功能性機器人早已遠銷海外。比如廣東凌度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就帶來了高空幕墻清洗機器人凌空K3,據介紹,該產品專攻高層建筑外墻清潔,提升作業安全性與效率。
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今年帶來了他們的新款全骨科手術機器人“錕铻”。該企業臨床工程師劉祐瑜通過現場演示,向觀眾展示了機器人的精準抓握與細微操作功能。劉祐瑜表示:“目前醫務人員培養成本較高,能操作高難度手術的人才稀缺,而機器人的3D CT術前規劃和7自由度手術機械臂等優勢,能讓機器人在醫療操作流程中完成精準、高效、安全的操作。”
不難發現,當前機器人產業正百花齊放。從適配室內外不同場景的智能空氣凈化器、通用人形機器人,到擴展至汽車、醫用等不同領域的專用機器人,各大頭部科技公司以智能技術為驅動,為現場的采購商和企業代表們展示了“以科技重構生活服務質感”的社會新畫像。
人形機器人展現智造魅力
在功能性機器人之外,最為吸引境外采購商眼球的是人形機器人,知名機器人公司宇樹科技參展,其展臺前更是人山人海。
除宇樹科技外,其他人形機器人公司的產品同樣可圈可點。在廣交會的展示會上,魔法原子科技的新款機器人“小麥”一出場就吸引了全場觀眾的目光——上場后,小麥通過流利的自我介紹、與主持人的順暢對話,展示了人形機器人在表達能力、互動邏輯上的優勢。在現場,有不少境外采購商都爭相與小麥握手。
魔法原子銷售總監田罡表示:“作為國內首款支持多機協作的人形機器人,小麥會以流暢擬人的動作,加上搭載自研Magic-Hand靈巧手與關節模組,為工業、商業及家庭場景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
不過,不同于功能性機器人的大規模量產和應用,人形機器人由于技術難度更大,目前距離公眾想象的能“進廠打工”和在家中“端茶倒水”仍有不小的距離。
對此,蘇州普瑞川傳動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張可憬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人形機器人是一個高階技術的集合體,它集成了軟件算法到機械結構,再到各種電機、減速系統,都是當前作為前沿的產品。目前全世界也沒有哪一家公司說能讓人形機器人具體到某個應用中大規模使用,主要原因一是成本問題,二是人形機器人目前也并不成熟,依然無法像人一樣對一些復雜問題進行自主處理。”
不過,張可憬也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單獨去做一類簡單的工作,如在工廠“打螺絲”已經可以實現,但無論是從經濟性還是可靠性而言,人形機器人都還無法大規模實際應用。
未來3到5年或有突破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人形機器人距離像傳統功能性機器人那樣,在各行業實現廣泛且深度的大規模應用,還有較長的路要走。一方面,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和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導致其售價難以被大眾市場接受;另一方面,在技術層面,人形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下的適應性、操作的精準度與穩定性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以人形機器人目前的情況,要真正進入到工廠‘打螺絲’或是在C端進行家庭服務,預計還要3到5年的時間進行突破。人形機器人想象空間巨大,但目前還受制于技術限制,尤其是在大腦、小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同時它的穩定性、可靠性都還要驗證,此外,未來使用的法律環境、政治環境也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天鏈機器人市場部經理范毅文說。
而在張可憬看來,雖然當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尤其是AI大模型發展迅速,但這類大模型目前都是語言大模型,無法直接應用到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的大腦需要更智慧、更自主去思考,尤其是需要識別到場景特征以及聽懂指令后去做具體的動作,這都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