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量產L3智駕,技術突破還是畫餅充饑?
2025年4月15日,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全球熱愛之夜”發布會上宣布,公司將在今年年底實現L3級智能駕駛能力在中國量產落地,并計劃2026年推出支持L4級低速無人駕駛的車型。這一消息引發行業震動——若目標達成,小鵬將成為國內首個實現L3級智駕量產的品牌。但爭議隨之而來:法規尚未完全開放、用戶信任度待驗證,這項技術真能讓車主在堵車時“松手刷劇”嗎?
從技術儲備到量產倒計時
此次戰略發布基于小鵬近三年的技術積累:2024年成為首個實現端到端大模型量產上車的車企,通過720億參數模型處理復雜路況;2025年第二季度自研圖靈AI智駕芯片將量產上車,算力達現有芯片3倍。何小鵬強調,L3級智駕的核心突破在于“接管頻率”:當前L2系統每幾公里需人工介入,而L3可實現50-100公里接管一次。 但挑戰同樣明顯:中國法規尚未明確L3級車輛的責任歸屬,即便技術達標,量產車可能仍需限制功能。小鵬的應對策略是“軟硬件先行”,待政策開放后通過OTA升級釋放完整能力。
AI大模型如何讓汽車“學會思考”?
小鵬的L3級智駕系統與傳統方案有本質區別: 1.端到端大模型:直接輸入攝像頭畫面,輸出轉向、加速指令,模仿人類駕駛邏輯。 2.強化學習訓練:通過超1000萬公里路測數據,提升應對施工路段、突發障礙等長尾場景的能力。 3.芯片自研突破:圖靈AI芯片專為智駕設計,可同時處理車輛、飛行汽車、機器人指令。 這套系統已在上海、廣州等城市完成測試,夜間暴雨環境下車速保持60km/h時仍能穩定運行。
技術跑太快,政策跟不上?
當前最大障礙來自法律層面:責任認定模糊:L3級要求駕駛員隨時接管,但事故責任劃分尚無明確規定。測試區域限制:北京雖開放部分高速路測試,但全國性法規預計2026年才出臺。 保險體系缺失:智駕專屬保險產品仍在試點,車主可能面臨更高保費。 小鵬選擇“技術先行”策略:硬件預埋激光雷達、高精定位模塊,待法規完善后通過軟件解鎖功能,這種模式既能搶占市場先機,又降低政策風險。
L3量產如何改寫競爭格局?
小鵬的激進路線正在攪動行業: 1.技術代差擴大:華為、理想等對手的L3計劃多在2026年后,小鵬若成功將贏得1年窗口期。 2.全球市場卡位:依托香港發布會亮相的X9車型,小鵬計劃下半年進軍歐洲,L3智駕成為差異化賣點。 3.商業模式變革:智駕系統可能采用訂閱制收費,預計單車軟件收入可達硬件利潤的30%。 但風險同樣存在:35億元的AI研發投入(2025年增至45億元)加重財務壓力,需快速實現技術變現。
我們準備好相信機器了嗎?
小鵬的L3量產宣言,既是技術里程碑,也是社會實驗。當汽車能在高速路上自主變道超車,意味著機器開始替代人類做生死決策。這不僅考驗算法精度,更挑戰公眾的心理接受度。何小鵬在發布會上的承諾——“讓每輛車都有老司機的判斷力”——能否實現,年底量產的X9車型將是試金石。 現在輪到讀者選擇:你會成為首批在堵車時松開方向盤的嘗鮮者,還是堅持“方向盤必須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