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企業出海史上,發生于2004年末的聯想集團收購美國IBM個人電腦事業部的業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

當時,聯想共有約值31億元的港幣現金。為了籌集到足夠的資金,2005年3月24日,聯想獲得三家美國財團共計3.5億美元的投資,三家機構同時進入聯想董事會。不久,聯想又從20家銀行拿到6億美元貸款。在205年5月1日下午3點,正式完成收購IBM全球PC業務。
到如今,這場收購案已經過去20年了,聯想集團到底賺了多少錢呢?
以小博大的收購
這里有必要介紹下當時收購案的背景,2001年,楊元慶接替柳傳志執掌聯想,不巧碰上了互聯網泡沫破裂。到2004年,聯想扔進去的幾億元差不多全打了水漂。

互聯網折戟沉沙,PC業務也出現危機。盡管個人電腦依然是互聯網世界的唯一入口,年均增長率超10%,但聯想在國內的市占率從30%下降到24%。海外業務步履蹣跚,知名度一般,全球市場份額僅有2%,排名第九。海外市場收入僅占聯想總收入的3%。
此時的聯想急需找出新的利潤增長點,走出國門勢在必行。若想打入歐美市場,僅靠一己之力,恐怕是到處碰壁。在聯想之前也沒有一個國產品牌成功完成出海。與此同時,IBM的全球營業收入達到965億美元。PC市場份額只有5.6%,位列全球第五,且自2001年以來一直處于虧損、資金運轉不暢的狀態。從2002年開始,到2004年末,IBM的個人電腦業務板塊公開的凈負債就高達5億美元。

面對這樣一個包袱,IBM打算將其個人電腦業務出售出去,找了幾家潛在的交易對象,但在價格上因分歧太大而告吹。經高盛公司牽線搭橋,聯想與IBM達成了收購協議,聯想集團以1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具體詳情為聯想支付給IBM至少6.5億美元的現金和價值至多6億美元的聯想集團普通股。同時,還將有5億美元的凈負債轉到聯想名下。按照當時的匯率,這筆收購案高達140多億人民幣。
收購之后業務不斷創新高
在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兩個月后,就實現了盈利。2005年6月,聯想發布第一季度財報,營業收入大幅增加2.34倍至196億港元,凈利潤為3.57億港元,同比增長6%;個人電腦全球總銷量增加到351萬臺。

此外,聯想除了承接ThinkPad這個當時最酷的筆記本電腦產品,還將得到IBM的部分客戶、銷售渠道以及經驗豐富的IT員工。這對于當時剛走出國內的聯想而言,這些無形資產是很難靠自己短期內就積累起來的,少走了很多彎路。
2005年至2014年的十年時間里,聯想通過“雙品牌戰略”逐步消化IBM個人電腦業務。至2013年,聯想PC全球市場份額達16.7%,首次超越惠普登頂全球第一。這一階段,聯想的財務表現呈現螺旋式上升。2014年,聯想集團凈利潤達8.29億美元,較并購初期增長逾20倍。

至此,聯想的全球化戰略逐步成型,建立起橫跨中、美、歐的研發中心,構建“全球供應鏈+本地化生產”模式,并在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實現年均30%以上的銷量增長。
前陣子,聯想發布了2024年財報,業績堪稱炸裂,全年實現營收5128億元,凈利潤76.83億元,暴增竟然是1119%。其營收金額是2004年的20倍以上。全年個人電腦出貨量接近6200萬臺,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24.3%,雄踞第一,相當于美國的戴爾與蘋果電腦銷量的總和。其中,在美國市場,聯想的份額從2023年的16.0%攀升至2024年的17.2%,全年出貨量為1187.2萬臺,再創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