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無疑是寶馬的技術大年。
1月底美國CES展上,全球首發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艙:BMW全景iDrive和BMW新世代操作系統第一次亮相。
2月的蘭茨胡特科技日,第六代eDrive電驅技術登場:包括大圓柱電池技術和支持超級快充的全新800V高壓平臺等。
從四大全新交互界面,有“4個大腦”的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到全新的新世代操作系統X,寶馬的“新世代”不僅是產品的更新迭代,而是從設計語言、動力系統到電池的徹底顛覆。
此次創新日,是寶馬以上黑科技的首次深度展示。同時,寶馬與阿里巴巴聯合宣布在中國深化戰略合作,加速AI大語言模型上車。
智能汽車時代,很多曾經獨屬油車的操控體驗都可以被模擬,智能軟件也成為堆量式的軍備競賽。寶馬的新車上,屏幕并非越多越好,座艙系統也不是冰箱彩電大沙發的大禮包,而是在操控上更絲滑、動力更媲美賽道,最終只回歸一個目的:更好的駕駛樂趣。
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說:“BMW不是將智能設備置于車輪之上,而是將其融入汽車的骨骼和血脈,創造顛覆認知的駕駛動態表現,讓每個駕駛者都能獲得像頂級賽車手一樣的感受。”
有許多創新也有許多爭議。筆者與寶馬共尋答案——
提問一:為什么屏幕要向駕駛員傾斜17.5度?
進入新世代概念車座艙,這是首當其沖的疑問。
這是業內首次有車企采用“自由剪裁”的屏幕設計,同時屏幕左右兩側向駕駛員傾斜17.5度,讓駕駛員回避視覺盲區。
現場工程師表示,這是應用座艙“視覺錐”概念,符合下意識的駕駛視線設計可以減少視覺焦點的切換時間與頻率。
根據“視覺錐”理論,座艙內的交互信息分層放置,核心駕駛信息置于中央視野,娛樂和舒適功能同時分布在周邊視野內,確保合適的信息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界面上,真正實現“眼不離路,手不離方向盤”。
此外,寶馬還首創視平線全景顯示,采用寶馬自研的超近距投影平視顯示技術,替代傳統儀表盤,可將信息投射在專利納米涂層風擋玻璃下部的黑色涂層上,提供更佳的顯示效果。
提問二:為什么人機交互設計做了3年?
現場演示人機交互時有個有趣的細節:播放歌曲時,歌曲軟件不是音樂App內一個光碟轉轉轉,而是專門放大歌詞功能。
工程師介紹,這是專為中國用戶打造的“視平線大屏看歌詞”功能,令用戶在欣賞樂曲之余,隨時隨地了解詞意之美。
這在海外BMW上是沒有的,因為他們發現:海外用戶更愛聽“音”,而國內用戶除了音還愛歌詞背后的意義。
寶馬介紹,在新世代車型所搭載的BMW新世代操作系統X中,Sky Lab中國設計團隊共針對近100項細節功能進行本土優化。
正是為了“剝離”出這些本土用戶專屬的習慣,中國設計團隊進行了3年不間斷的嚴苛數字驗證。
同時,為了保證創新界面的安全,寶馬采用行業獨家眼動儀追蹤測試,避免微動畫令駕駛者分心,從而保證行車安全。
提問三:為什么車子上的軟件代碼比飛機多千倍?
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車子就像一個大手機。但工程師們提到的細節依舊讓現場媒體吃驚:一架飛機上搭載的軟件編碼大約200萬條就可以完成所有功能,但新世代車型軟件體量卻超過5億行。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寶馬解釋:新一代軟件架構搭載在全新電子電氣架構之上。未來,強大的“超級大腦”與全新電子電氣架構和軟件平臺全面引入未來全系車型,覆蓋所有細分市場與動力類型。
因此研發團隊開發超千個軟件模塊、超20GB軟件體量以及5億行代碼,這些最終將集成至車載“超級大腦”與電子電氣架構。車載軟件開發依托于支持生成式AI的多元化工具,開發速度與質量獲得顯著提升,最高支持7.5萬個虛擬CPU,可容納超萬名開發者協同作業,峰值期單日可完成20萬次軟件構建。
提問四:為什么每年要在“綠色地獄”紐北待20周?
紐北賽道,在車圈被譽為“綠色地獄”,也是眾多車企為了測試車輛性能必過的賽道。而寶馬的工程師們,一年在這里要待20周。
寶馬表示,每年寶馬不僅在紐北,還要經過各大耐力賽進行極限錘煉,只有積累如此多動態性能相關的海量經驗和決策方案并匯聚于寶馬的“超級大腦”,才能實現精準調校的寶馬動態性能控制軟件協同配合。
4月份上海車展,寶馬還將展示首批“用車專家Car Genius”和“出行伴侶Travel Companion”兩大AI智能體,進一步拓展智能座艙的應用場景。